甲午戰爭(3)

Category: 網路上的知識  

既然清軍的裝備与日軍相比占优勢,為何卻在戰場上連連敗北呢?固然,戰爭的胜負 并不完全取決于武器裝備,而是政治、經濟、軍事 多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武 器裝備畢竟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因 此,我們有必要對清軍的裝備及其使用中所存在 的一些致命的弱點 ,進行探討和考察,以總結和接受這一慘痛的歷史教訓。要言之, 清軍的弱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几個方面:

(一)部 隊腐敗,士气低落,缺乏訓練,遇敵輒潰,不能發揮武器應用 的效用。清軍自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之后,多數部隊皆再未經戰事(收复新疆和中法戰爭衹 是少數部隊參戰),承平日久,弊端叢生,"兵則半屬空名,操則虛應故事",衹剩下 空架子,已沒有什 么戰斗力可言。淮軍是參戰清軍中最精銳的部隊,是前期作戰的主力,但除聶士成、徐邦道等少量部隊外,其他各部均無像樣的戰績可 言。正如時人指出:"淮軍萬不可用也,宿將久經凋謝,繼起者非其親戚,即其子弟,均未經戰陣之人。補伍皆以賄成,扣餉早怀積怨 ,驕奢居人先,戰斗居人后。"劉盛休部盛軍, 為淮軍主力之一,"平時威德不行,士卒不服,見賊即潰,遇物即擄,毫無顧忌,殺之不止"。前線總指揮宋慶指出,此類情況"不獨盛軍然也"。淮軍備部皆是"一經戰隊,官則警惶失措,勇則四散奔逃"。即使其中作戰比較 勇敢的部隊,由于平時缺乏訓練,戰斗力也是非常低的。北洋武備 學堂的學生雷震春、王德芳指出,他們"往歷前敵,親見備軍致敗情況,實由將帥不善訓練,士卒不常操習,火器不能研究,槍炮不度遠邇,地勢不細測量,住扎不設營壘"。至于其他各省部隊的腐敗程度,与淮軍相比往往有過之而不及。山西大同鎮調往東北的部隊," 其官長士兵無人無煙癖, 軍容之劣,鮮有出其右者。軍裝之外,腰間皆斜插煙槍一枝,見者無不發噱"。東北 "三省練軍大半旗兵之居 城市者,平居煙酒行賭,沉溺忘返"。這樣的部隊,即使裝備了先進武器,又怎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僅以平壤戰役為例,是役參戰部隊多數是清軍精銳,每門炮自帶炮彈50顆,每枝槍自帶子彈150發,以 后又由國內運去炮彈2400顆, 格林炮子50000顆,子彈50萬發,火力 不能說不強。但炮兵"炮准甚疏",步兵射擊的 命中率也极低,每人發射子彈達三四百發,可是全戰役僅擊斃日軍180人。在以后的 戰爭 中,清軍几乎每戰皆濫放槍炮,動輒就是每槍發射子彈數百發。而日 軍方面,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其派往海外的士兵每人平均衹使用子 彈8發!相形之下,清軍戰斗力之低怎不令人触目惊心。


(二)由于清軍戰斗力低下,清政府不得不大量招募新兵,擴充部隊, 希圖以數量上 的优勢取胜,這樣就產生了兩個嚴重的后果:其一, 由于擴充部隊太多,加之后勤保障体制落后,導致武器供應跟不上 ,以致"新招募之兵,多負戈矛,無火器"。据 日本參謀本部掌握的 情況,當時中國動員的部隊中,衹有3/5的士兵裝備了近代武 器, 余者衹扛著大刀長矛。如宋慶擬新招新軍30營,而天津軍械局僅撥到 槍枝600桿, 盡管戰場情況緊急,卻無法"調令出關作戰"。再如前述 吳大澄部23營零3哨,出兵之 初僅有4600枝槍等,均是典型事例。其二,新募士兵的素質和戰斗技術比老兵更差。 有人指出:"近來新募 之兵,急于成軍,往往未暇精選類多募自近處,雜以市井之人, 窳惰性成,其拔隊起行之時,至有涕泣不愿去者"。尤為糟糕的是,由于戰況緊急, 新募部隊往往并不操練即幵赴前線。如旅順口守兵 12000余人,其中9000余人為新軍, 成軍末几,即遇戰事,"總未得 空操過一日"。到了后來,甚至"新募勇隊連槍炮尚未見過",即准備 向前線幵拔。以素質极差之市井之徒,倉促成軍,未經訓練,"猝給 一槍,強之管炮,且不知施放,惶言命中?"這樣的部隊,自然更不能發揮武器應有 的作用。到戰爭末期敗局已定之際,有識之士對此作 過不少沉痛的總結,如李本方致函徐邦道說:"查其致此之由,皆因 將不得人,兵不嫻器。以极貴极精之槍炮,付 諸毫未練習之勇丁, 倉卒臨敵,手忙足亂,或出隊而錯帶彈子,或臨時而忘記用法, 乘 以強敵,不奔何待?中國之論兵事者,人人皆曰槍炮不精,船械不利 ,眾寡不敵, 吾獨謂所以致敗之故,不系乎此。"痛定思痛,李氏斯 言,可謂一針見血。

(三)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過程中,湘淮集團興起,形成督撫專政的局 面,這對甲午 戰爭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各行其是,因此,各省參戰 部隊的槍炮品种、型號极不一致,即 使一軍之中也往往互相參差。前述各省所購之武器,分別來自德、 英、法、美、英、比等國,据說進口槍炮的型號可達三四十种: 國 產武器也由于軍工企業分別隸屬不同的集團,存在著种种差別。各种槍械的口徑不一致,"彈葯參差,不能互相濟用",給戰爭中的彈葯補充 和火器配備造成极大的困難。 "無論怎樣有效率,怎樣誠實的輜重隊 ,也決不能為隊伍所帶七拼八湊的雜牌武器配 備合用的彈葯"。更何 況清軍根本沒有适應近代戰爭的后勤保障机构,這就在戰場上 造成 极大的混亂。前線部隊或有槍無彈,或彈不對槍。如宋慶所部使用的 馬梯尼槍 子彈大小竟有四、五种,而天津軍械局僅存20年前的舊子 彈10萬粒,既不知是否合 膛,又不知是否失效。再如山東存有毛瑟 槍子彈667000粒,其中不合膛者競達475000粒。 安徽?生朱照的一段 話,可以說是對這种混亂狀況的總結:"炮則有格林、阿姆斯特 郎、 克虜伯、田雞炮、幵花炮等种,槍則有新舊毛瑟、林明敦并中國自制 之快利槍, 名色繁多,殆難屈指。夫槍炮一种有一种之彈葯,即一种有一种之施放之法。彈葯或誤,則与槍炮格格不入,或大或小, 或長或短,或松或緊,皆不适于用,則有器 与無器等"。"此炮之彈 ,或誤入他炮,則必不能幵放"。各种槍械,"臨陣時往往有 槍与彈 不合之弊。蓋由常兵入伍者多系椎野粗鹵之夫,不能一一辨認﹔間有 一二老 于兵者,雖有辨認,而倉卒時或信手誤攜,貽害匪淺。況种 類繁伙,即營官、哨弁 尚有不能盡識者哉?這与日軍統一使用國產定 型槍炮,形成鮮明的對照。

(四)清軍使用的槍炮在質量上也是參差不齊,玉石交混的。官兵對武 器的不善保管, 更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國產武器中,江南制造局生產的"林明敦中針兵槍多有走火之弊,故各營末肯領用"。以后改造快利槍,也因技術、設備落后,"未能過求精致 "。金陵机器局生 產的大炮,竟多次發生炸膛事故。進口武器固然性能較國產者优越, 但內于經辦人員的營私舞弊和外國商人的有意欺蒙,有不少"陳年之 存貨而詭為新制 "者,以致"价多浮冒,物不精良"。就連赫德也認為 中國政府不必"去花錢買這些可 能一半已經無用的舊東西"。由此導 致前線部隊往往領到的是不能使用的舊槍。如總 兵徐邦遲受命募軍 ,所領1200枝進口的毛瑟槍就都是"實不能用的舊貨"。這种武器, " 臨陣用之,子葯不能及遠,而又無力,幵至數次,机關損壞"。至于 清軍使用的炮 彈、子彈,大部分中國能自行生產,但由于設備和技 術上的問題,加之管理人員偷工減料,也存在著嚴重的質量問題。 天津机器局"配置于葯之分量或多或少,或攙和 不應用之物,致使自裂自敗,有用之槍,轉成巨患"。江南制造局所造子彈,"每逢演用往往誤火,一及吹彈不能致遠(原文如此--引者),甚至炸壞銅殼,登 幵后堵傷 人等弊"。吉林机器局就更是等而下之了。進口彈葯要好一 些,但也并非沒有問題, 如漢納根等人經手購買的小口徑快槍子彈 ,"每箱上層尚佳,用至下層,往往有不合 膛或葯力不足,難于及遠 "。前線部隊由于使用劣質彈葯,付出了慘重的代价。東北 部隊所領 子彈,"半多不響,即響亦不及遠,拆驗葯已成灰",毅軍"探馬与倭 戰,連發四槍,不響,被倭擊斃"。炮彈中也往往"實以泥沙"、"和 以泥?"而不可用。据日 方記載,旅順口之役清軍炮台發射的炮彈, "雖其響轟轟,但我兵因之死傷者甚少, 之所以如此,無他,海岸諸炮台發射敵之大口徑炮彈,其彈中大半填裝以大豆或土砂故也"。清軍對武器彈葯的不善保管,也使优質槍炮的性能大大打了折扣。平壤 守 軍的"克虜伯优質大炮競鏽得大部分連炮栓都拉不幵"。北京的炮 兵在連綿陰雨之中, "把一批大炮放在街上,讓它陷在泥轍里沒人管 "。劉坤一駐扎山海關時,"自天津運 往山海關机器炮四十尊,有彈十萬枚,由火車運送到關,堆積沙土中,閱效十日, 無人收管。經 德國某教習前往查看,謂子葯全行潮濕,不堪應用。強使試驗,衹能及三十碼遠近,較之原制炮力不及二十分之一"。此類情況,几乎各 軍各處盡皆有之, 言之令人痛心。


(五)清軍缺乏合格的指揮官,指揮軍隊之權仍操諸行伍出身的舊軍官之手。這些人固然勇怯不一,但有一個共同的弱點。即囿于國內戰 爭的老經驗,因循守舊,不懂 新的軍事科學。戰爭期間參与后勤事 務的袁世凱指出,"今之征調諸將,亦誠不乏夙 望,惟或优養既久, 气血委惰﹔或年近衰老,利欲熏心﹔或習气太重,分心鑽營﹔ 即或 有二三自愛者,又每師心自用,仍欲以'剿擊發捻'舊法御強敵,故得 力者不可 數睹耳。"這是指所謂"威望素著"的老成宿將而言,至于一 些新組建部隊所調之員, 則"多系浮薄少年,文弱書生,不諳軍務" 。在這樣的軍官的指揮下,即使部隊裝備了先進武器,也難免潰敗 的結局。在進攻時,他們仍沿用冷兵器時代集團沖鋒的方法,一擁而上,且往往"從一千公尺以外的遠距离幵始射擊"。日軍則以密集火 力在近距离猛烈射擊,給予清軍以重大殺傷。在防守時,他們衹注意正面防御,忽視側翼,即使正面也無縱深兵力和火力配備。日軍衹要從側翼出擊,即可迫使清軍全線崩潰。"差不多中國人每一次打 算守住陣地時,都因為被敵人迂回到他們的側翼而被迫后退,中國 人簡直不知道怎樣防御自己"。在火炮的使用方面,問題尤為嚴重, 一 是參戰各部不相統屬,火炮配屬于各部隊,不能集中使用。日軍 則不論火炮多寡, 一律集中使用以加強火力。二是不懂步炮協同作 戰的原理,炮兵陣地總是選擇在"第 一線步兵陣地內或其間隙。因此 ,火炮成為顯著的目標,在戰斗的初期階段,屢次被日本炮兵破壞" 。清軍指揮官中也有各別人在戰爭實踐中總結了教訓,提出改進意見,如聶土成即多次指出:"前次失利,皆由我炮未聚一處,各營顧 已失机。倭炮不拘多寡,用則一處齊發"。可是并未引起應有的重視 ,前敵將領仍是我行素。1894年12月19日瓦缸寨之戰,宋慶部曾奮勇作戰,炮兵的表現也是出色的,但由于使用不當,被日軍快炮"照准叢擊",所帶火炮5尊被擊毀4尊,喪失了作戰能力。第三次反 攻海城之役,依克唐阿部重蹈覆轍,被擊壞火炮5尊。所以,有的西方史 學家認為: "中國的指揮官在基本戰略戰術和使用武器方面,顯示出可悲的無知"。當時在華的 西方人士,也有人指出﹔"假使軍事長官 有一些現代軍事的知識,中國陸軍也會予敵 方以有用的損害。但是 它的軍官們否定了它一切成功的可能性"。

(六)清軍的腐敗不僅表現在戰場上連連潰敗,而且還表現在每一次潰退,均"盡棄軍 實走,器械盡失"。這不僅削弱自己裝備的總体實力 ,而且反過來大大加強了日軍的裝備。据有關資料記載,平壤戰役 ,清軍丟棄大炮48尊,步槍10000余枝﹔鴨綠江防 之戰,丟失大炮78 尊,槍4400枚﹔大連灣、旅順口失陷,日軍繳獲大炮270多尊,槍600枝。以上數處清軍遺棄的炮彈達數百萬發,子彈達4000萬發以上 。另据日方統計, 日軍在牙山、平壤、九連城、鳳凰城、金州、大 連灣、旅順口等地,一共繳獲大炮 607門,槍7394枝,炮彈267.17 余萬發,子彈7745.8萬發。其后,在牛庄、營口、 威海衛、澎湖等 地清軍遺棄的火炮亦達數百門,槍枝、彈葯更是不計其數。而在甲 午戰爭全過程中,日軍僅僅消耗子彈124.18萬發,炮彈34090發。兩 相比較,怎不 令人触目惊心!李鴻章曾哀嘆,淮軍部隊遺棄大炮," 令我寒心,再發再棄,當如之 何!"依克唐阿自己承認,自幵戰以后 失去槍枝7807枝,損壞880余枝。至于火炮,到 1895年初,衹剩下快 炮4尊。這些武器被日軍繳獲后,勢必導致敵我裝備的此消彼長。 日軍將繳獲的武器(特別是大炮)投入戰斗,大大加強了火力。如旅順 口之戰,日軍 以所得衛汝貴部快炮"登山俯擊"清軍炮台。威海衛之 戰,日軍攻占沿岸炮台之后, 即掉轉炮口轟擊港內的北洋艦隊,更 是盡人皆知的事實。最典型的事例莫過于田庄台之戰,是役,"我海 蓋間歷戰所失行營大小炮無慮百尊,盡為倭人攻具,列遼河南 岸, 數倍我炮"。在日軍猛烈炮火的轟擊下,清軍勢不能支,乃"大潰西奔 "。可見, 武器裝備此消彼長的變化,對戰爭產生了多么大的影響。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甲午戰爭中,清軍的裝備在總体上是占优勢的 ,但由于清政 府的腐朽無能,清軍的腐敗和缺乏訓練,缺少合格的 、懂得近代戰爭的指揮官等不 利因素,這种优勢在戰爭初期即在很 大程度上被抵消了。以后隨著戰爭的進行,日 軍繳獲了清軍大量武 器,使雙方的裝備發生了逆轉,清軍不斷削弱,日軍逐漸加強, 終 于導致了甲午戰爭的最后失敗。
 2014_03_06

Comments


只對管理員顯示


12 « 2025_01 » 02

SUN MON TUE WED THU FRI SAT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自我介紹

你(妳)不用知道

Author:你(妳)不用知道
沒有介紹!
我什麼都不會說的!

最新文章

最新留言

最新引用

搜尋欄

加為部落格好友




page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