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The Third Generation of Communication」第三代行動通訊,是第一個全球通行的行動通訊系統。
3G 的標準是由國際電信組織 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所規劃,建立 IMT-2000 介面標準,以達成寬頻且全球通用之行動通訊。
所謂的第三代行動通訊,在新聞媒體的版面上,目前正取代網際網路的位置,成為另外一個「泡沫」的象徵。
或許是先前的預期太過樂觀,導致歐洲的無線通訊公司花了過多的錢去競標3G執照,變成了現在沉重的財務負擔。這些公司紛紛宣布暫緩 3G的相關投資。
但不論媒體上如何報導各式對3G不利的消息,3G在台灣,在今年很快就會實現。目前已經有五家無線通訊業者拿到執照,這五家的設備採購都已經確定,其中有幾家信誓旦旦在今年就會推出服務。
然而3G到底是什麼?先不談消費者的認知,筆者認為即便是目前拿到 3G執照的無線通訊業者,也並不十分清楚3G是什麼。 3G在技術規格上來說,主要是可以提供更大的頻寬,並提供以封包計價的收費模式。目前的2G行動通訊,其頻寬大約為每秒9.6K,傳送語音資料(講電話)是相當足夠。但是如果要進行更消耗頻寬的服務,便有所不足。
行動上網是個例子,以手機連線網際網路會需要較大頻寬。先前2G業者所推出的 WAP行動上網,頻寬雖然只有9.6K,但應付黑白螢幕的手機綽綽有餘。然而,未來的手機大部分都會是彩色的,而彩色的資料檔案較大,需要更大頻寬乃理所當然。
此外,被3G視為基本功能的影像電話服務也是。因為同時間傳送語音通話資料,以及影像畫面資料,所以需要更大的頻寬。就好像我們在網際網路上收聽廣播只需要用 56K數據機撥接,但收看影片時就需要速度較快的ADSL的道理是相同的。 在進行影像電話以及傳統的語音通話時,手機都是處於「電路交換模式」(Circuit Switch Mode ),此時的計價單位是時間長度(每秒多少錢,或每分鐘多少錢等)。這種計費模式是消費者所熟悉的,不需要教育。
而行動上網時,手機處於「封包交換模式」(Packet Switch Mode),此時的計價單位通常會以以封包來計算。例如消費者以手機行動上網下載流行歌曲,這若首歌曲的大小是 1KBytes,等於8 個封包,而一個封包可能收費 0.025元台幣,於是消費者必須付 0.2元台幣。
以封包來計價的好處,是依照實際的資料傳輸量來計費。換言之,就算消費者有連線網際網路,但是沒有傳送任何資料時,就不需要付任何費用。這種收費模式是消費者所不熟悉的,需要教育。目前被稱為 2.5G的GPRS連線服務,就已經是用這種方式計費了。
此外,多媒體簡訊服務(MMS ,Multimedia Message Service)是目前無線通訊業者寄望最深的的服務。這個原本是被定義在3G規格中的服務,提早被應用於GPRS上面,並被視為賺錢的金牛。 透過封包模式,消費者可以傳送文字,圖片,音樂等等多媒體的簡訊給其他人。
與目前的簡訊( SMS)只能傳送文字比較起來,這種簡訊更加吸引人。而目前的簡訊應用已經如日中天,難怪業者要如此的看好新一代的多媒體簡訊。 以上對於3G的粗淺介紹,希望沒有讓行家感到不耐煩,也希望一堆專有名詞不要嚇到一般的讀者才好。
因為筆者接下去的一系列文章,將點出許多3G發展的關鍵,因此必須先對背景資料有所交代。 3G到底是不是泡沫?筆者肯定的告訴您,不是。五年內他必將改變你的生活。一如網際網路的發展一般,五年內讓你從不會使用電子郵件,變成現在無法脫離電子郵件的情況。 不過弔詭的是,3G如果要成功,絕對跟網際網路無關,至少與行動上網是沒有關聯的。這樣的看法顛覆了一般的預期。下一期的文章,筆者將說明為何:「3G最大的應用不是網際網路」。
3C:3C是近幾年來十分流行的字眼,許多商品的宣傳和店面的號召,都會盡量和這二個字掛鉤。到底3C指的是那三個C呢﹖答案是電腦 (Computer)、通訊(Communication)和消費性電子(Consumer Electronic)三大產品領域的整合應用。
過去3C中個別的每一項C,都是獨立運作的個體,但是隨著科技愈來愈進步,人類的需求範圍也日益擴增,每一個C都難以再置身於整合應用之事外,因此逐漸出現交互整合的應用出現。
在3 個C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個體當屬電腦、電信和家電。不過目前電腦也逐漸和電信整合,出現了網路和電傳視訊等應用,而家電和電腦、通訊的整合也陸續出現在電 視機的多方應用上,而原本獨立在高科技門檻之外消費性電子產品,由於3C概念的出現,和電腦之間的共容性也提升許多,例如數位相機可以和電腦結合使用就是 一例。
目前市面上仍難看見完整的3C整合產品,但是三者之間直接或間接的交互式應用卻隨處可見。因此,未來3C個別領域的產品,我們都不能輕忽,在應用可以無限伸展的世界當中,3C個別之間的界線將更為模糊,而交互應用的力量也將改寫未來人類的生活方式。
3G 的標準是由國際電信組織 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所規劃,建立 IMT-2000 介面標準,以達成寬頻且全球通用之行動通訊。
所謂的第三代行動通訊,在新聞媒體的版面上,目前正取代網際網路的位置,成為另外一個「泡沫」的象徵。
或許是先前的預期太過樂觀,導致歐洲的無線通訊公司花了過多的錢去競標3G執照,變成了現在沉重的財務負擔。這些公司紛紛宣布暫緩 3G的相關投資。
但不論媒體上如何報導各式對3G不利的消息,3G在台灣,在今年很快就會實現。目前已經有五家無線通訊業者拿到執照,這五家的設備採購都已經確定,其中有幾家信誓旦旦在今年就會推出服務。
然而3G到底是什麼?先不談消費者的認知,筆者認為即便是目前拿到 3G執照的無線通訊業者,也並不十分清楚3G是什麼。 3G在技術規格上來說,主要是可以提供更大的頻寬,並提供以封包計價的收費模式。目前的2G行動通訊,其頻寬大約為每秒9.6K,傳送語音資料(講電話)是相當足夠。但是如果要進行更消耗頻寬的服務,便有所不足。
行動上網是個例子,以手機連線網際網路會需要較大頻寬。先前2G業者所推出的 WAP行動上網,頻寬雖然只有9.6K,但應付黑白螢幕的手機綽綽有餘。然而,未來的手機大部分都會是彩色的,而彩色的資料檔案較大,需要更大頻寬乃理所當然。
此外,被3G視為基本功能的影像電話服務也是。因為同時間傳送語音通話資料,以及影像畫面資料,所以需要更大的頻寬。就好像我們在網際網路上收聽廣播只需要用 56K數據機撥接,但收看影片時就需要速度較快的ADSL的道理是相同的。 在進行影像電話以及傳統的語音通話時,手機都是處於「電路交換模式」(Circuit Switch Mode ),此時的計價單位是時間長度(每秒多少錢,或每分鐘多少錢等)。這種計費模式是消費者所熟悉的,不需要教育。
而行動上網時,手機處於「封包交換模式」(Packet Switch Mode),此時的計價單位通常會以以封包來計算。例如消費者以手機行動上網下載流行歌曲,這若首歌曲的大小是 1KBytes,等於8 個封包,而一個封包可能收費 0.025元台幣,於是消費者必須付 0.2元台幣。
以封包來計價的好處,是依照實際的資料傳輸量來計費。換言之,就算消費者有連線網際網路,但是沒有傳送任何資料時,就不需要付任何費用。這種收費模式是消費者所不熟悉的,需要教育。目前被稱為 2.5G的GPRS連線服務,就已經是用這種方式計費了。
此外,多媒體簡訊服務(MMS ,Multimedia Message Service)是目前無線通訊業者寄望最深的的服務。這個原本是被定義在3G規格中的服務,提早被應用於GPRS上面,並被視為賺錢的金牛。 透過封包模式,消費者可以傳送文字,圖片,音樂等等多媒體的簡訊給其他人。
與目前的簡訊( SMS)只能傳送文字比較起來,這種簡訊更加吸引人。而目前的簡訊應用已經如日中天,難怪業者要如此的看好新一代的多媒體簡訊。 以上對於3G的粗淺介紹,希望沒有讓行家感到不耐煩,也希望一堆專有名詞不要嚇到一般的讀者才好。
因為筆者接下去的一系列文章,將點出許多3G發展的關鍵,因此必須先對背景資料有所交代。 3G到底是不是泡沫?筆者肯定的告訴您,不是。五年內他必將改變你的生活。一如網際網路的發展一般,五年內讓你從不會使用電子郵件,變成現在無法脫離電子郵件的情況。 不過弔詭的是,3G如果要成功,絕對跟網際網路無關,至少與行動上網是沒有關聯的。這樣的看法顛覆了一般的預期。下一期的文章,筆者將說明為何:「3G最大的應用不是網際網路」。
3C:3C是近幾年來十分流行的字眼,許多商品的宣傳和店面的號召,都會盡量和這二個字掛鉤。到底3C指的是那三個C呢﹖答案是電腦 (Computer)、通訊(Communication)和消費性電子(Consumer Electronic)三大產品領域的整合應用。
過去3C中個別的每一項C,都是獨立運作的個體,但是隨著科技愈來愈進步,人類的需求範圍也日益擴增,每一個C都難以再置身於整合應用之事外,因此逐漸出現交互整合的應用出現。
在3 個C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個體當屬電腦、電信和家電。不過目前電腦也逐漸和電信整合,出現了網路和電傳視訊等應用,而家電和電腦、通訊的整合也陸續出現在電 視機的多方應用上,而原本獨立在高科技門檻之外消費性電子產品,由於3C概念的出現,和電腦之間的共容性也提升許多,例如數位相機可以和電腦結合使用就是 一例。
目前市面上仍難看見完整的3C整合產品,但是三者之間直接或間接的交互式應用卻隨處可見。因此,未來3C個別領域的產品,我們都不能輕忽,在應用可以無限伸展的世界當中,3C個別之間的界線將更為模糊,而交互應用的力量也將改寫未來人類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