瑠公圳,…其水自大坪林築陂鑿石穿山,引過大木梘溪仔口,再引至挖仔內過小木梘,到公館街後拳山麓內埔,分為三條:其一由小水梘至林口莊及圳為界;其一由 大灣庄至周厝崙等田,水尾歸下陂頭小港仔溝;其一由大加蠟東畔之六張犁、三張犁口過梘直至車罾、五分埔、中崙前後上搭搭攸等田,水尾歸劍潭對面犁頭標,入 北港大溪,灌溉田一千二百餘甲。

本圳為郭錫瑠所開設。郭錫瑠,原籍福建省南靖縣,幼隨父來臺,初居彰化,於乾隆初年遷居臺北,定居中崙附近,開拓興雅庄一帶土地,然而當時柴頭坡已漸淤 淺,水量不敷灌溉。所以他就決意另闢水源,看了新店街南方向東流,於新店溪匯合的小溪流(即青潭溪)可供利用,所以就計劃在新店溪東岸建築防堤,截堵坑水 沖潟,導入圳路。籌備告竣,著手興工,挖掘地道,經過了數年,才告完成。當這條圳進行開鑿的時候,山地原住民還時常結隊出草,這一帶時常遭受攻擊,許多工 人因此喪命。郭錫瑠進行這工程當中,因須深入山地,所以他特地娶番婦為妻,雇兩番人為護衛,藉以安撫番人。此圳在橫越石碇溪(即景美溪)時架設大木梘於溪 上。在此梘靠新店的一邊,叫梘頭,靠景美的這一頭,就叫梘尾,成為景美地名的由來。(嘉慶年間此區因商業繁榮改名景尾,後又因景尾不雅故改稱景美)

當年郭錫瑠所興建跨越景美溪之大木梘,係平底的,於是來往兩岸之一居民,為圖方便,遂以木梘為橋,行走其上,久之,造成木梘破損而無法使用,於是郭錫瑠重 新糾集工人,挖掘地道,橫貫景美溪底,並將大批水缸除去缸底,將這些無底水缸,頭尾銜接,埋設於溪底地道,作為暗渠。未料在乾隆三十年(1765)左右, 暗渠被水沖毀,郭錫瑠傷心過度,抑鬱以終。後其子郭元芬重新修建,將木梘改為菜刀形的尖底木梘,使行人難以立足,之後行人遂不再走此大木梘。

對於通過景尾溪的大木梘,法國人有如下的觀察:

溝渠把有益於人的水引到了村莊,可是這村莊建築,在那主要河流的一條支流的兩岸上,必須設計一條水道把水引到對岸才行。於是他們建了一條木製的水槽,用一 連串堅固的、長約十公尺的木樁架在河上;槽有三面,係用相當厚的木板造成用,用一些楔子連結著。槽的內部敷上一層油灰,這樣便不致漏水;槽深約一公尺半, 寬約兩公尺半;47根木樁把槽支住。

水從景尾引到艋舺,再從艋舺引往大稻埕。 在瑠公圳要通過萬盛庄時,土地的取得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乾隆二十五年(1750)郭錫瑠與拳頭母山萬盛庄業戶廖簡岳、鄧宜生等訂立合約,雙方共同出資開 鑿通過萬盛庄之圳道,由郭錫瑠取得圳道通過萬盛庄之權利,而廖、鄧兩業戶可以免費取得用水,甚至可以使用水車由本圳內抽水至自己田中。

清朝乾隆元年,漳州人郭錫瑠先生 (即瑠公) 為了解決灌溉水量不足的問題,才集合佃農開鑿新的河道。瑠公發現位於今日的松山、大安、中山區的荒地非常具有開發潛力,在經過實地勘查後,瑠公於清乾隆五 年導引新店溪支流青潭溪水,開始進行開圳工作;沿途山巒起伏、叢林峻石,非但倍極艱辛,而引水跨越景美溪,更是技術與智慧的考驗。瑠公變賣所有的家產,籌 得兩萬餘銀兩,由過橋坑導引南、北勢溪匯流的水量,終將溪水引至大坪林池塘蓄存。

日本據台之後,由於瑠公圳灌溉區域剩餘水源頗多,因此日本人將許多私設埤圳併入瑠公圳,引用其充沛水源,潤澤其他田地。經過後期的改善與擴充,瑠公圳的規模更加龐大,幹線與支線加起來總共長達60公里
 2014_03_04



10 « 2024_11 » 12

SUN MON TUE WED THU FRI SAT
-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自我介紹

你(妳)不用知道

Author:你(妳)不用知道
沒有介紹!
我什麼都不會說的!

最新文章

最新留言

最新引用

搜尋欄

加為部落格好友




pagetop